——第二届纺织器材发展论坛深度剖析器材行业发展现状
耐磨性不好、强度不高、精度达不到、寿命不长、速度上不去……纺织企业用这些词汇毫不掩饰地发泄着他们对某些国产器材的不满。突然之间,人们发现这两年纺织企业对国产器材的不满几乎要超过了曾经一度对国产纺机设备可靠性的抱怨。纺织企业的不满不是没有理由的,目前细纱机上的高档钢领、钢丝圈,清梳联上的针布,印花机上的导带等,90%以上都需要进口。人们甚至认为:器材不仅正在拖主机的后腿,也成为了纺织技术进步的一大障碍。
“器材行业目前正面临着一次技术升级和产业联盟的重大变革,”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钱锡麟说,“正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召开了本届纺织器材发展论坛。”10月15日在浙江平湖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纺织器材发展论坛虽然只有14个人参加,然而无论从到会人员的组成还是论坛的内容来看,都不能不说是纺织器材领域一次最具行业代表性、最能深刻反映行业现状和企业呼声的会议,也是一次器材行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走向企业联合和产业联盟之路的动员会。
参加论坛的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高勇,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副理事长吕洪刚、副秘书长钱锡麟、高级顾问柳仁德,以及来自针布、织针、胶辊、平带、纲丝圈、钢领、钢筘、纸管等领域的9家领头羊企业的负责人。
市场稳增
近十年来,伴随着国产纺织机械的快速发展,国产纺织器材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产品系列、规格不断完善,质量也有了全面提升,基本适应了各类主机的要求。国产器材与国外同档次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优势,国内市场份额逐年扩大。
“只要有人穿衣服,纺织器材就会有市场”。金轮科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志凌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器材是一个需求空间非常大的领域。今年以来纺织器材市场的销售形势也印证了他的话。尽管今年纺织行业形势急转直下,主机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但器材企业却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大多数企业都保持着产销两旺的态势。
多年的市场实践证明,当纺织产品销售不畅的时候,纺织企业为了开拓市场,往往会加大品种的更换频率。今年以来,由于棉花价格的大幅波动,许多企业从原来纺纯棉纱改成纺化纤纱,相应的就不得不更换一部分器材,从而拉动了器材的销售。今年上半年,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7.08%。重庆金猫纺织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崇明说,直到9月底,企业还在加班点赶订单。截至8月底,金猫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8.63%。不仅如此,今年4月份金猫公司的产品还涨了价。由于质量和档次都有所提高,用户企业也欣然接受,这使得公司的产品利润率也大大提升。前两年市场一直火暴的电脑横机和大圆机今年也冷了下来,但山东金鹏针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织针产品依然供不应求,公司董事长王永令说,企业全年预计销售额将达到3亿元。
材料困扰
参加本次论坛会的9家纺织器材企业均是各类专件器材的领头羊企业,其产品代表了当今国产器材的最高水平。毫无疑问,这些企业担当着行业发展的重任。为了这份责任,他们在论坛会上谈的更多的是国产器材与进口器材的差距,而说到差距,大家感慨最多的还是材料对器材的困扰。
器材产品向来被称为“七分材料、三分制造”。以钢筘为例,用户企业最关心的是可靠性、耐磨度、寿命问题。常州钢筘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克岗说,常州钢筘公司生产的钢筘是目前业界公认的质量最好、最贵的,然而他们在耐磨性方面也没有逃过用户的质疑。他说,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材料的问题。普通钢耐磨性最好的可以用两三年,最不耐磨的一星期就报废了。尽管常州钢筘公司这几年在材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费用,并且引进了许多先进的设备,但是要做好钢筘的材料并不是那么容易;他们至今还没有做到如何在不上机的情况下判断出这种材料是不是耐磨。据了解,这项技术掌握在日本人手里。目前,常州钢筘的技术人员与日本企业的交流也非常频繁,他们希望通过与日本同行的学习与交流在基础理论上再提高一步。
大亚纸管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明华在材料方面也感受颇深。日本的一个纸管要卖到6~7元,而国产的只有1~2元;同样长度的一个纸管,日本的理性指标2~3年都不变,国产的2~3天就可能有变化了。价格上的差距也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上与进口之间的巨大差距。他认为,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材料,国内用的是再生纸,日本用的是竹浆纸,这两种纸性能确实不可比。
顶替进口
这些年来,我国每年进口纺织零部件和器材约7亿多美元。之所以要进口,一方面是某些关键零部件我国企业尚未开发成功,比如自动络筒机上的槽筒和空气捻结器;另一方面是某些高档纺织器材,国内企业尽管开发出来了,但技术水平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如清梳联用金属针布目前大多数依赖进口。另外,适用于高速纺纱、紧密纺用的胶辊、胶圈、带集聚槽的有孔皮圈、集聚圈、上下销、吊锭及高质量纱管等均有不同数量的进口。国产纺织器材在高端市场占的份额很少。
谈到国产器材与国外的差距时,高勇讲了一个例子。2008年印度企业要在中国投资细纱机时找到纺机协会咨询可行性,当时高勇给出的结论是,国产细纱机已经非常成熟了,国外细纱机到中国来办厂一定活不下来。然而,事实却与高勇的预言截然相反。印度在吴江投资的朗维纺机公司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活得很好,其生产的细纱机长车仅今年上半年就卖了300台,而且价格比国产的贵50%。高勇说,仔细分析原因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赢在专件和器材上。
“我们与国外的差距还表现在生产产品的理念上。”倪克岗曾参观过一家国外的钢筘企业,他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把钢筘当作一个产品来做,而人家是当一个艺术品来做。”在这方面,王永令与倪克岗感同深受。王永令说,国产织针在满足企业需求方面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要达到德国企业的水平尚有很大的距离,德国生产的针就像艺术品,而我们的产品离艺术品还很远。
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陈思源认为,差距也来自于加工装备。纺织器材没有通用装备,进口的类似装备也不多。所以,器材企业的装备大多是靠企业自己研发和改进,但国产装备在自动化程度、加工精度上目前仍远不及国外。他提出,今后可以与专门制造机械的研究所挂上钩,共同研发用于生产纺织器材的装备。
树立品牌
“我们与进口器材的差距也表现在对品牌的建立和推广上”。金轮公司副总经理徐志凌举了这样一种现象:格位夫的针布装在纺织企业的设备上,如果纺出的纱出现质量问题时,用户就会找自己设备的原因;而国产针布装在同一台设备上,一旦发生同样的问题,明明是其工艺存在缺陷,用户还是会首先怀疑你的针布有问题。这说明一个问题,国产纺织器材的美誉度和客户对你的忠诚度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徐志凌说,作为国内最大的针布企业,金轮公司现在除了在产品的技术开发上不断创新以外,正在推行海尔的管理模式,并且要在全行业里树立起纺织器材企业的地位和金轮针布的品牌形象。既要做品质也要树品牌,最终把产品做向高端,把产品的价格也提升上来,以实际行动改变用户对国产器材低档、低质、低价的习惯看法。
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这些年来一直在打品牌。公司总经理王兰喜说,国内企业对天齐天带已经非常认可了,但是国外企业即使用了天齐的平带,也不会打上天齐的商标。他认为,相比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和用户认知度的提高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追上主机
“在总结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总是把机械和器材分开来做,现在看来必须要共同研发创新。到现在为止,国产细纱机还是开不到20000转/分钟,这也许是细纱机本身的设计问题,但是,纲领、钢丝圈的各项性能指标上不去,细纱机速度就肯定上不去。器材不仅正在拖主机的后腿,也成为了纺织技术进步的一大障碍。以前纺织企业对设备反映强烈的是可靠性问题,而现在反映更强烈的是器材问题。”高勇不无担忧地说。
其实,对于用户反映的问题器材企业心里非常清楚。常州航月纺织机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娇燕说,目前,纺织企业为了减少用工,都在提高锭速,从原来的15000转/分提高到18000转/分~20000转/分,但使用的钢领、钢丝圈却大多来自进口。作为钢领、钢丝圈的生产企业,公司今后还是要在高端产品上下功夫,赶上主机发展的步伐。
李娇燕的想法得到了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高级顾问柳仁德的认同。他说,国内器材行业的龙头企业不仅要重视器材产品的质量,而且开发产品必须要面向高档次,做到能与进口主机配套。器材问题解决不了,对主机影响非常大。比如,印花机导带质量不过关就会严重影响印花质量,这就是目前我国的印花机导带约90%都需要进口的原因所在。
“器材大多数是直接与纺织产品接触的部件。现在,纺织企业对设备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高速、高产以及自动化。而主机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器材跟不上,是根本实现不了的。所以,要跟上纺纱、织布企业对高速、高产和自动化的要求,纺织机械主机和器材技术的共同进步和产业升级就显得尤为迫切了。”高勇的这番话让器材企业进一步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担子有多重。
产业联盟
当与会代表深刻地剖析了国产器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之后,重庆金猫公司董事长杨崇明的发言将本次论坛的内容引向了一个对行业未来发展更具现实意义的话题上——器材企业要联合起来。
钢丝圈这些年来一直是依靠国内企业自己的力量,从来没有引进技术。据了解,目前国内顶尖纺织企业有90%以上使用进口钢丝圈,这使得钢丝圈行业急于寻求改变和提升的心情较其他纺机领域更为急切。杨崇明说,他们曾经跟国外企业交流时提到合作的事宜,但被拒绝了,理由是现在不面向亚洲合作,特别是中国。“国产钢丝圈已经到了影响纺纱技术提升的关键时候了。国外封锁技术,我们只有靠自己。”杨崇明说,“钢丝圈是一个只有20多家企业的小行业。同样一个项目,每家花上几十万元搞研发太浪费了,而大家集中起来一起研发,共同享用研发成果,便可以大大节约成本。”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今年年初在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的召集下,钢丝圈企业已经迈出了联合的第一步。由重庆金猫牵头,联合青岛丰衣、上海远东、常州航月、无锡猫头等四家企业组建了“纲丝圈产业技术联盟”。联盟成立后,首先将新型表面处理、高精度专用设备的研发作为重点课题,并委托清华大学的国家摩擦学重点实验室来承担完成。目前,实验室工作已经结束,正在等待中试。杨崇明说,整个项目完成后,有望大大提升钢丝圈的纺纱综合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对于企业间联合的做法,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我国纺织器材行业的现实是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产品雷同,这些问题正在困扰和阻碍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今后,纺织器材行业要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寻求一条联合发展之路。这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每一个企业要面对的一个新课题。王树田说,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在两年前就对产业联盟有了初步的探讨,成立了“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确定了包括“棉纺高速锭子”、“印染设备节能减排”和“产业用纺织品制造设备”三方面课题进行联盟运行模式试点。目前联盟的技术研发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今后还将把联盟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现在已经成立的联盟基本上是把同一种产品的生产企业联合起来。接下来我们能不能再把具有相同用户的不同种类纺织器材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技术联盟呢?”高勇说,“这样的联盟不仅可以共同面对器材的下游客户开发产品,还可以共同面对上游钢材企业,攻克材料难题。这样联合起来的优势就更加突出了。”
高勇的观点又给企业对于联盟的探索打开了另一扇窗,让器材企业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